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7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析》相关的范文。
篇1: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古诗词是文学创作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学生学习古诗的目的是对我国的古汉语有浅显的认识,对于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来说,则是丰富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的最佳选择。儿童时代,人有着一生中最好的记忆能力,此阶段的学习,如果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强化,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自身修养的一部分,并因此受益终生。熟读背诵古诗词,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儿童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国家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的具体要求。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古诗词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词,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词学素养。应当说古诗词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中外诗文1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中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首先,重视资源整合,把握古诗词的基本点。一是把握同一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材中,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在教学时可以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例如,在教学边塞诗《出塞》、《从军行》时,我就以“悲”和“壮”为主题,采用“合�D分�D合”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先整体入手:读《出塞》、《从军行》,找能反映边塞特点的词,奠定内容基础;继而分步教学:让学生从《出塞》的“人未还”中感受征人之“悲苦”,从《从军行》中的“终不还”中感受征人之“豪壮”;再整合质疑:在沙场上,征人们的“愁苦”、“悲凉”怎么不见了?通过整合朗读,体会征人们把“悲”埋在心里,把“壮”挥洒战场的豪迈气概,从而感悟边塞诗“悲壮”的特点和情感基调。二是整合同一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领学生对比体会,加深理解。例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望湖楼醉书》后,出示另两首写西湖的古诗《饮湖上初晴雨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提出自学要求:这两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三首诗的地点、时节、诗人的心情相同,但描写的西湖景色不同,描写手法多样。让学生比较阅读,调动了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并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三是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拓展同一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我指导学生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了《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学习杜甫的《绝句》,补充学习《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D�D“了解诗佛王维”、“探访诗圣杜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
其次,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领悟诗情。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春晓》的正确节奏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指导朗读时,就必须要学生按照诗的正确节奏读。二是强调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学生把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由缓到急,由低到高,从“无情”到“有情”再到情感的喷发,把阅读推向高潮,从而领悟古诗词。在教古诗词时要注意做到“四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比如:我在读《小儿垂钓》一诗时,我读到“蓬头稚子”就边读边拉几下头发,“学垂纶”就有模有样地学钓鱼的情形。侧坐莓苔草映身,我也做一个夸张的坐的姿势。路人借问遥招手,我就摆摆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我就用声调的高低来区分。孩子一听,就乐了。迫不及待地想读,而且是有模有样地模仿老师。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如《春晓》一、二、四句中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在读中,可以通过停顿、韵脚感受古诗的美。三是讲读,老师逐句讲明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从读的程度上可分为粗读和细读。粗读,就是认识古诗词中的字词,理清古诗的文字,对古诗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细读,则是通过读来感悟古诗词的意思,理解古诗词中字词的含义。
再次,重视背诵和吟唱,体会古诗词的音乐美。一是背诵古诗词。这是教学古诗词必须完成的一环。通过之前的朗读,对于这个环节完成就轻而易举了。背诵古诗词,都是要求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之上完成的,死记硬背是没有效益的。小学生对古诗词的日积月累,对以后古诗词的学习起着很好的铺垫作用,为以后更深层次地学习古诗词有了很好的基础。当然,对古诗词的掌握也从中会受到一定的启发。由于古诗词押韵合辙,有容易易背诵的特点,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二是吟唱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文的意思,主要是积累古诗词,而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运用唱歌的形式记忆古诗词、展现古诗词,学生就感到更有兴趣了。用唱的方式既合符古诗词本身的特性,也融合了课堂气氛。古诗词本身讲究押韵和节奏,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枯燥无味的古诗词加上快乐活泼的儿童乐曲,就显得与学生距离接近了,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在教学《咏柳》一课时,我就加进了《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学生跟着已会的旋律歌唱,很快掌握了古诗,并且又唱又跳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对这首古诗词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 ……此处隐藏5361个字……学生记忆力也最为活跃。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加强诵读、品读从而达到对古诗词的识记。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加强理解,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我们所做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
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不仅达到理解,还可以促进背诵。
二、多体教学 创设意境
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我在执教《小儿垂钓》一诗时,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对诗意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我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这首别有情趣的七绝。
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的那分纯真、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前两句叙述、描写,从外形着笔,是实写。后两句诗侧重神态来写。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
我在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带动学生的心灵的律动。这种清新闲逸的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在教学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的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三、走出教材 群组学习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所谓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无异于告诉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尤其是小学高年段的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在学校群文阅读本专题研讨课中,本人针对六年级制作了一节复习的形式的群组诗教学,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的课例——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
然后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各类故事的情趣。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较深入的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哪些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
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
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
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古诗中的“美”随处可见,俯拾即是。教学中从语言美到情感美,从悦目到悦耳再到悦心,从而达到了情感共鸣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感受和熏陶。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