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新版多篇】

时间:2024-12-16 11:53:29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新版多篇】

【寄语】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新版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参考答案 篇一

1、深幽寂静 宁静、空灵

2、答: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3、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4、答: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5、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6、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7、答:这两个词表达的意境是不相同的,“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8、答:这里曲径幽静,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潭水,不仅让鸟儿欢悦,而且让杂念顿消。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景对人的熏陶作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

9、D

10、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表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用权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用权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1、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12、A

13、“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14、这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15、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注释

⑴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⑵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⑶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树林。佛家称僧徒聚集地为“丛林”,此有称颂禅院之意。

⑷竹径:一作“曲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⑸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⑹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⑺潭影空人心: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⑻万籁(lài)此都寂: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这里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⑼但余钟磬音: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

鉴赏 篇二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山水诗。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就成为中国建筑中极具特色的一类。一般的 寺庙,大约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修建在闹市通衢,便于人们拈香礼佛;一种 是建于山林,利于僧众潜心修行。修建于山林的寺庙,往往与山水自然融 为一体,别有韵味,后人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

山有佛寺,山水似乎也沾溉了禅性;寺靠名山,禅院似乎也增加了灵 性。常建的这首诗,把二者都很好地表现出来了。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破山。后禅院,即诗中所说的“禅房”。 寺庙一般分两个部分,前面从山门开始,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菩萨殿、祖师殿、伽篮殿、罗汉堂等,是僧徒诵经礼拜的地方,也是善男信女烧香礼 佛的地方,是对外开放的。而“禅房”,也叫“僧寮”,是僧人居住和少数高僧 修行的地方,是不对外开放的,只有特殊的'客人才能进入。

常建大概就属于这种特殊的客人,所以才有颔联的出现。因为如果仅 仅是在前面随众参拜,是不需要经过什么“曲径”的。

这一联太精彩了!随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来到幽深的后院,寂静而带 一点神秘色彩的禅房,掩映在花木丛中。没有禅语,却带有禅意。宋欧阳修 十分欣赏这一联,曾经想仿此撰写一联,却终不可得。

颈联可以看作是两个倒装句式。“山光悦鸟性”,就是“鸟性悦山光”, 雀鸟喜爱的,就是这寂寂的山光水色;“潭影空人心”,就是“人心空潭影”, 到了这里,人心就像潭影一样清空,没有欲念,没有贪嗔。

写到这里,尾联已是呼之欲出。“万籁”,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包括了各 种各样的欲念,到这里都放下了,心灵得以静化,一片空明,只有寺中的钟 磬声,缥缈入云。

相关试题 篇三

1.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幽静、寂静(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2.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5.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www.√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

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7.“曲径通幽处”一句,对“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纺者选取用“曲”而不用“竹”,你答为这两个词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区别?

8.请对“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从表现的内容上或表达的情感上做点赏析。

9.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0.“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

11.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

1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 ……此处隐藏3862个字……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语言古朴,意象深微;构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平易中进入胜境。

首联起居平平“清晨入古寺”简直如同平白说话,毫无诗意。但却简单地交待了时间地点。缓之又缓,平之又平,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泻千里,仿佛轻松愉悦地步入山阴道上。继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饰的句子,却在眼前铺开了幅“山林晨景图”。树密,但不是密不透风;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树林伴着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红,红又间黄,从树缝、树头间漏下道道光柱,袅娜着林间微微的雾气,氤氲着别样的轻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赞。步出高林是一丛翠竹,翠杆碧叶下是仄仄的小径,竹影微摇,小径隐现,前路深幽,不可轻现。隐隐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处,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禅房、曲径、竹林仿佛已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既点题,又显意,无怪乎令人叹赏至今。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比兴巧妙。一个“悦”字,高雅了“鸟性”,写活了“山光”。鸟竟犹人,可识、可赏、可悦这山光。一个“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无一物,人心无所求无所欲,空空中而异常的满足。

尾联巧妙的把全诗化为一曲淡雅的乐章。起先有丝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节,万籁俱寂,只在那钟磬上一击,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如缕的金玉声萦绕在禅院上空,与那日光相融,与那紫烟相缭,仿佛梵音入耳,涤荡尽胸间尘垢,悠远悠长,回味无穷。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五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朝代:唐代

作者:常建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馀钟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译文

早晨,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竹林中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人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注释

1、[清晨]:早晨

2、[入]:进入。

3、[古寺]:本处指破山寺,在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南朝齐始兴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赐额“破山兴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阳。

5、[照]:照耀。

6、[高林]:高树之林。

7、[曲]:弯折、曲折。亦作“竹径”。

8、[幽]:幽静。

9、[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悦]: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动,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禅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闻”。

18、[磬](qìng):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19、[钟磬]: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

20、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异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两句话形容后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诗的三、四句的特点:双关手法。一层意思表达了佛门清静,佛法高远。二层意思影射佛门弟子早课完后,精神层次产生臆想,领悟到房中术的境界。

赏析:

清晨,太阳出来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这弯弯的小路,来到禅房,更觉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悠长的钟磬声,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的心灵愈加沉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注释 篇六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进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阳。照:照耀。高林:高树之林。

曲径:一作“竹径”,又作“一径”。通:一作“遇”。幽:幽静。

禅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悦:此处为使动用法,使……高兴。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空:此处为使动用法,使……空。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万籁(lài):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此:在此,即在后禅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闻”。钟磬(qìng):佛寺中召集众僧的打击乐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的打击乐器。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新版多篇】范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及赏析【新版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