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华博士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亚洲大学、环太平洋大学等联盟成员,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守于清华毕业典礼致辞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华毕业典礼致辞】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同学们: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回到母校,分享师弟师妹们学业有成的喜悦。31年前的此刻,我与你们一样,对过往的校园生活充满眷恋,对未来的人生道路怀抱憧憬。
2016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过往30年间,我从一名普通的火箭设计师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走上运载火箭研制领导者和企业管理者岗位,深度参与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这是30多年前的我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历过中国航天无数个“圆满成功”的“超燃”瞬间——“长征”升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东风”出鞘……每一次成功的背后,凝聚的都是航天人的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
去年11月3日,我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参与指挥了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的首飞任务。作为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突破的关键技术将近250项,新技术比例接近100%。放眼国际,近年来研制的4型大推力火箭,有2型首飞都失败了。这样一次高风险的火箭发射,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大家可能都知道,长征五号的首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射前惊心动魄的3小时排故过程,特别是临射前数次发射流程的暂停,堪称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传奇。但是我们战胜了一个个意外挑战,实现了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我们研制团队中的很多人喜极而泣。而我在想的是,历来“胜王败寇”,倘若失败了,这支“拿十年青春换一朝成功”的队伍,还会不会是人民眼中的“大英雄”?还能否坚守对发展航天的承诺?
我相信,我们的团队不会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可大家还是几十年如一日地默默承受着压力,在科技创新的险峰上“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几代航天人传承下来的航天精神和始终秉持的航天情怀,而且我们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份工作,否则我们无论如何是坚守不了这么久的。因此,我特别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事业或职业,都能遵从你们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并为之奋斗一生。
中国航天的“成功”有很多,但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通往成功路上遇到的“挫折”。1997年,我担任长二F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发生了火箭整流罩严重超重问题,如果不能实现减重,将带来总体方案重大反复,严重影响载人航天工程进度。总体作为设计源头,没有退路可言,我和我的团队,从质量分配、载荷计算、材料选择、工艺优化等各个角度考虑,进行整流罩瘦身,最终成功减重。2006年,我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院长,领导的我国某重大航天型号出现由于关键技术攻关不到位而连续失利的问题,为此我和我的团队连续几年日夜攻关才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当时,作为院长的我,带着问题清单回到母校请求支援,母校给予了我和中国航天最大的支持,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清华的力量。每当遇到这样重大的问题或挫折时,我们的航天人没有一次是绕着走的,永远是直面痛点寻求解决方法,最终攻克难题。因为我们知道找到方法就能成功,找到借口必然失败。
美国宇航局前局长米切尔·格里芬曾说过:中国航天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为例,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占到80%以上。前不久实施的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中,研制团队的平均年龄更是只有32岁。一大批年轻一代航天人在长征五号首飞等任务中也展现出成熟的技术能力和自信的职业风貌。正是这些年轻人在技术和管理上的创新作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同学们,清华历来推崇“人文日新”的精神。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你们有着优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创新平台和国家支撑,也有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永葆创新的激情,具备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跳出自我限制,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创新潜能。
作为清华人,年轻的你们从来不缺乏规划美好未来的想法。相信毕业前,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纠结过,未来的路,何去何从。我研究生毕业后,有落户美国的同学给我寄来明信片,召唤我出国发展。明信片上夏威夷的阳光、沙滩、海浪,不能不说是一种诱惑,然而我还是放弃了这样的机会。因为我很清楚,自己心之所向往的毕生事业,只能扎根脚下的这方热土才能有所成就。
我的工作经常要与火箭打交道。我发现,在厂房里近处看我们的火箭,会觉得它非常高大雄伟,然而等到火箭被运到发射场,在茫茫的戈壁上远远望去,它又是那么的渺小。火箭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个人了。于国而言,一个人就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工作。每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对我来说,那种发自内心的、能让人热泪盈眶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不是其他能提供更加优厚待遇的职业所能带来的,清华红色工程师的基因在此刻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和满足。
清华精神最重要的是清华与生俱来并不断孕育的爱国奉献精神。时至今日,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唯有将职业选择与国家、社会需求相结合,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就感,而且这种结合度越高,我们的成就感就越大。
即将融入社会,也许此刻你们不免也会有对未来难以把握的小忐忑。我听过当下一些年轻人表达过不同程度的焦虑:就业形势不好怎么办?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使自己丧失了对事业的激情怎么办?看不到上升渠道怎么办?……我非常能够理解同学们的心情。优秀的年轻人无不渴望成功,然而成功之路无法复制,也没有捷径。每个时代都会赋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在我工作之初,我铭家军工企业的任务并不饱满。那是个“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清贫、清苦、清闲,是我起初的工作写照。当时,身边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但单位老同志提醒我,“找到一个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容易,年轻人别虚度了青春”。于是,在当时型号任务很少的日子里,我在研究室除了一件接一件地做一些看似非常基础、简单、枯燥的所谓“打杂”工作,一度还设计、生产过烟草生产线,除此之外,就是埋头于运载火箭的技术资料与历史文献中,也正是在这段“空闲期”,我让大家认识了我的踏实和扎实,也让我广泛涉猎了火箭总体设计的方方面面,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后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们的研制任务多了起来,我被一次次地委以重任。回想起来,正是最初的“空闲”时光和“打杂”工作,为我日后应对每一个挑战积蓄了力量 ……此处隐藏9368个字……/p>
我想说的是,从容不迫的环境,其实是更加重要的。现在中国的学生,真的很辛苦,但是辛苦的目的是什么呢?不应该把求知变成了解难题、考高分,上好学校也不应该仅仅为了以后能够找一个好工作。这种外在的、功利的氛围,会让青少年变得越来越现实,难以静下心去钻研。
有一次,我到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大峡谷去旅行,在当地乡村碰到一位80多岁、坐轮椅的老太太。她了解到我是从事量子隐形传态研究的时候,脱口而出:“我知道你的研究工作,我读过你们在《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我尽力了,但是没看懂。”一个坐轮椅的老太太,可能生活都无法自理,但仍然保持着对科学的兴趣,这样一种文化氛围真是滋生大师、滋生深层次发现的极好土壤。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科学或教育的价值,其实早在将近100年前梁启超先生就已经告诉我们了。他说,为什么要上大学?他认为,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忧,意育要教到人不惧。那么我们现在来看,其实科学正是达到不惑、不忧、不惧的最好方法。
以上我讲的是科学对于个人的价值。接下来,我想谈一谈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大家也许会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早就知道的。但我想说的是,科学对于社会的价值,可能更重要地是在观念的变革上。
大家知道,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始于近代,大约是在16世纪。那么近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为什么发展这么缓慢呢?虽然这涉及到多个因素,但观念的束缚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原因:面对自然界不敢甚至不愿去探究其背后的根源,反而认为一切都是上天的意志。近代以来的科学发现逐渐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1687年牛顿发表了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将一切力学规律都统一为一个简单的公式F=ma,再结合万有引力定律,人们忽然发现,原来神圣星辰的运行,居然都是可以计算的!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解放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直接导致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产业变革,而英国在这次变革中成为了世界的头号强国。
后来到了19世纪,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效应等的基础上,麦克斯维尔在1864年建立了电动力学,将一切光、电、磁的现象都统一为一个方程组。至此,人们能够亲身体会到的绝大多数现象都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科学终于战胜了迷信,而随之而来的,是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产业变革,德国和美国在这次变革中相继成为世界强国。
那么,经典物理学已经如此的成功了,是不是一切问题都可以解释了呢?其实经典物理学自身就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哲学困境,只要学习了高中物理就可以想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思考过。牛顿力学告诉我们,只要确定了粒子的初始状态,按照力学的方程一算,所有粒子未来的运动状态原则上都是可以精确预言的。那么,构成世界甚至人类本身的原子、分子,它们在未来的运动状态,是否也是早已预知的呢?一切事件,包括今天的典礼,都是在宇宙大时就已经确定好的吗?这种观念上的冲击显然是巨大的:原来就算科学已经如此发达,人们努力了半天,结果还是回到宿命论。所以当时就有几位科学家自杀了,说我不相信宿命,我今天就要自己决定一下命运。当然,后来的科学发现表明,其实他们完全没必要自杀,人一定拥有主观能动性,如同霍金所说: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在过马路时也会左右看,以免被车撞到。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机械决定论?这还要归功于量子力学。在日常生活中,一只猫要么是“活”,要么是“死”,只能是这两种状态之一。而在在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世界里,这只猫不仅可以处于“活”或“死”两种状态之一,还可以同时处于“活”和“死”的叠加状态。量子叠加告诉我们,一只猫到底是“活”还是“死”原理上无法预先得知,而是依赖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观察它。更确切地说,量子客体的状态会被测量所影响,因此量子力学立即带来了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观测者的行为可以影响体系的演化!这种更加积极的观念,终于使人们意识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完全不同于经典物体,人们大可不必纠结于是否是决定论了;而对像电子这样的微观粒子规律的深入认识,最终催生了现代信息技术,导致了第三次产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日本抓住了机会成为了工业强国。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三次产业变革,我铭家都没有占到先机。我1996年在中国科大理论物理专业硕士毕业,在系统地学习了量子力学的理论之后,非常希望能够在实验上加以验证。但在当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基础比较薄弱,尤其在实验条件上相比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所以我选择了出国留学。
我在德国工作时,我家楼下有个卖菜的铺子,大概只有二十几个平米。平时,我们买菜做饭都很方便,但是有一天忽然发现那个店铺关了门,告示上写着店主去旅游度假三周。在中国,我们印象中的菜农,应该数着每天劳碌奔波的辛苦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德国菜农,他每年却可以两次雷打不动去度假,我觉得这就是因为,在德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真正地惠及大众了。所以我就想着,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搞好,有一天能让我铭家的所有劳动者,也过上这样的生活。
很幸运,我回国开展工作时,正赶上了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工作的推进,国家对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有较大强度的支持;我们也不负所托,终于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了国际领先。最近大家也一定很关注,美国在限制对我国的芯片出口,影响很大。回过头来看我们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发展历程,之所以能够做到领先,是因为在整个领域起步的阶段、暂时还看不到实用价值的阶段,我们就赶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一步步积累下来,到今天量子通信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如果别人再想要限制我们,就很难了。
但是,我们也决不可以一直乐观下去。美国作为当今最发达的科技强国,有一套非常完备的促进创新的体制,尤其是经济金融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就拿我们这个领域来说,企业的参与程度其实也非常高。像谷歌、IBM、微软、Intel这些巨头,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量子计算研发。通用量子计算机的实现还比较遥远,我估计也许需要20到30年。这样一来,我国的金融界和企业界对量子计算的热情,就大不如美国。我国现在的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因为在西方,资本一旦介入前沿研究,对创新活力的释放要远远超过我们这样主要依靠国家经费支持的模式。几年前,我打算将一位在美国留学的校友引进回来,开展超导量子计算的研发。本来一切都谈妥了,到了最后时刻他接到了谷歌的录用通知,年薪是我们能为他提供薪水的近7倍。所以在这里我特别呼吁,在座的诸位,今后都有可能成为国家经济金融领域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抑或是成功的商界精英;虽然大家并不直接从事科学研究,但通过经济金融的手段对科学进行支持,特别是对基础科学,于国于民都将是长期的福祉。
最后,我愿意引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康普顿的一句话:“科学赐予人类的最大礼物,是相信真理的力量。”大家之中,有的即将走出校园,面对更加精彩也更加复杂的社会,也有的将继续深造。愿这种力量能为大家带来乐观的心态、坚持的毅力,还有敏锐的眼光。再次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学业,迈向更加宽广的天地!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清华博士生在毕业典礼上致辞范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