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精品多篇

时间:2025-04-14 08:53:25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精品多篇

【前言】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精品多篇为网友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 篇一

好像我们这一代人首先接触富兰克林的名字,都应该是小学课本或者课外读物里关于他做风筝实验来验证雷电也是电的例子(这件事富兰克林本人并没有承认过,相关人员也研究过如果富兰克林真的成功做过这个实验必死无疑)。

本杰明·富兰克林,一百美元上那个富态可掬长脸男人,这个只在学校读了两年书的人,最后被授予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荣誉博硕士学位,牛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他着手创立了美洲大陆的第一个图书馆、第一家医院(严格意义上讲最终由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届学生创立)、第一所新模式高等学府——宾夕法尼亚大学(当时知识费城的一个慈善学校,却完全不同于北美大陆已经存在的三所英国殖民地式学院);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联合起草了《独立宣言》,物理学家——在电学研究上有自己的接触贡献,并因此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院士称号,还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虽然他谦虚的在自己的墓碑上用了“印刷工富兰克林”但面对玲琅满目的称号或者说头衔、身份,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介绍他这样一个人生赢家,我相信很多当年立志当科学家的我们都曾经把他当作过自己的偶像,直到我多年后再读《富兰克林自传》我终于明晰了他的形象。

如果说中国的先贤们提出了这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那么富兰克林无疑是另一个大洲最有力的实践者。甚至他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他对于树立美德所绘制的每日表格和每日作息时间安排,拿到现世也有很大的意义。在这本自传里,对于他自己存在的错误,他好不避讳,而是坦然写出并合理分析,对于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经验也是倾囊相授,敢于展示真实的自己,让我们感觉伟人也是普通人,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好像他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至少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他总结的经验和教训来做更好的自己。

记得在本科的时候,在别人推荐的书单里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然后当时是在电脑上一口气读完了电子版,当时的版本还是比较老的版本,印刷质量并不是很好,但是读起来仍然感觉津津有味。可能是高中期间就喜欢阅读名人传记吧,但是那时候都是他人立传,所以很多东西有作者的主观臆想和评价,第一次从富兰克林的角度看富兰克林,新鲜并且很喜欢这种聊天似的态度,娓娓道来。读研期间,给自己列了一个书单,其中就包括这本《富兰克林自传》。因为一直关注的“罗辑思维”节目中,罗胖大力推荐此书,本以为再读此书会是在自己的kindle上,没想到偶然去西校图书馆却发现新还书架子上有此书,我便立刻刷卡借来,和一本书的缘分就此展开。

译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书,著名翻译家李自修教授翻译,并且也是2004年翻译的,然后在2012年又在出版前进行过修改,总体读起来更加符合当下的语言习惯,行文流畅忠于原文。

因为富兰克林先生写自传的目的也是留给自己的子孙,分别写于不同的年代和地点,好多内容是信件的内容之类的,有些内容在战争中散逸,富兰克林后来补充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重复。《自传》最早以英国手稿为蓝本,然后首先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后来用从法文版本翻译成英文的较为全面的版本发行。这是一本历久弥新的书,二百多年来印刷版次足有几百次。我每一次阅读,也都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但一种感觉渐渐清晰——富兰克林在实践中国人的人生哲学!

全书共分十一章,开篇就是写给他的儿子威廉﹒富兰克林的信,其中写了写自传的目的,是为了让子孙了解其处世之道。从自己的出身说起,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交代了一些详实的事实,和读者的距离迅速拉近了。虽然中国也有《傅雷家书》《与妻书》《送东阳马升序》《劝学》之类的经典传世作品,写作角度相似但是文中主角的角色或者事件较为单一,富兰克林的文理兼修对中国古代近代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的对比是有一些让我们反思的地方的。中国的古代和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基于实用而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富兰克林和他的自传中所展现的十八世纪的美国和欧洲对于实用创新和理论创新的一些描写,对于我们还是有很多启发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闭关锁国,没有进行和外界的文化交流。我们看到十八世纪欧洲和美洲大陆的经济文化的互相影响,还有人们基于爱好对自然的孜孜探索。

印刷术起源于中国,却在欧洲有了更深远的影响。不像中国高度发达的中央集权,欧洲较为分裂的局面也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为各种新思想的孕育,创造了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富兰克林作为印刷工,对知识的渴求,使他涉猎广泛,并且难能可贵的是他学以致用。并且他能够在北美这片新大陆上进行勇敢的尝试,不管是对于经济方面——建议增加纸币供应量、积极参与起草一些法律、参与城市邮政管理工作、参与城市环卫管理工作、参与慈善工作、创立公共图书馆、建议创立公共医院,这些对于现如今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而言,影响的深远无疑是不言而喻的。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虽然有着无奈的文理分科,但是理科生若想进入好的学校,哪一个的人文素养是差的呢?暂且不表每年的高考语文状元几乎都是理科生,至少山东地界每个来到山大的理科生,我周围还真的有不少是有着文学梦或者史学梦的。而纵观历史人物,富兰克林无疑是此中表率。不仅文学造诣惊人,而且在数学和电学方面也有建树。他认为很多技能和才华都是可以训练的,然后自传中也有自己训练一些辩论技巧、写作技巧的描述,这也引导着我们学生作为个体,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反思自己所受的教育,去主动有选择的去学习。

不得不承认,当下的中国其实面对着产业升级转型之困,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转型中其实是拖了后腿的,如果我们结合这本书来看,富兰克林有意识的自我提升和学以致用的精神是我们倡导了多年却依然没有实施的,对于我们在校学生而言,如果能看到这种事实,主动的去把握自己教育的命运,结果自然是不同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目前是在量产并不具有高水平技能的从业者,如何让自己逃离这样的宿命?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自己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或许我们并不具有那样的机遇,但是自己把握好了,至少可以让自己具备更多的主动权,让自己学习掌握好更多的技能。这是这本书给我较为深切的体会。富兰克林在自己的从商之路上,也总是步步为营,让自己抓住能抓住的,从印刷社到后期的多元化的合资经营,无不如此。

富兰克林恪守的勤奋和节俭美德,在现在的中国更具有推广意义,中国人的勤劳是对的,但是绝大多数人的方向性是错误的,总是在低价值的产业里摸爬滚打,是很难有所革新,因为革新往往需要资本,要么是技术,要么就是资金。而节俭在如今浪费严重的中国,无疑也具有很大的推广意义。老祖宗不早就把这个美德宣扬了那么多遍了么,为何我们却连老祖宗称扬的美德都守不住了呢?或许是经济发展太快,精神上的缺失较为严重吧。可能我们看到了北美大陆当时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会有所羡慕,但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也能扬长避短 ……此处隐藏3643个字……境界,而且差得很远,但靠着这个计划他比做这种尝试前好得多快乐得多了。正如临摹字帖的人,或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像帖本一样卓越的书法水平,但在临摹的过程中他们的书法必然有很大提高。

总的来说,《富兰克林自传》向我们表明,出身寒微、受教育程度低并不能成为一个人平庸不前的理由。只要有决心并坚持不懈,每个人最终都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套用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的一句话: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使其成为可能的,是决心和行动。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篇四

“若想在尸骨已朽时尚不被人忘记,要么写点值得一读的东西,要么做些值得一写的事情。”这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说的一句话,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美国人之一,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富兰克林不仅美国革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还是科学家、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他的《自传》并不是写他自己多么非凡的成就,而是包含了他的人生奋斗与成功感悟,以及对善与美的褒扬,看过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以及他的一些良好的习惯。

有句名言说得好:“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富兰克林不仅做到了不屈不挠,还为自己制定了13条美德:节制、缄默、秩序、决心、节俭、勤奋、诚信、正义、中庸、清洁、平静、贞洁以及谦卑。他意图把这些美德养成习惯,所以他一次专注于一项,这样循序渐进,直至把十三项统统做到。富兰克林给自己订了个小本子,每天进行自查,看看自己一天中究竟哪些地方做错了。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中国的一句古话:吾日三省吾身。

原来,好的习惯不论古今中外,都是相通的。可是,要坚持做到这点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前,爸爸也总让我在每天睡觉前,好好想一想自己在今天一天中究竟取得了哪些进步,哪些地方又退步或做错了,每日反省,直到养成习惯。可我总是敷衍了事,反正也没人管到我脑子在不在想。而每次测试结束,老师也会让我们进行反思,分析自己做错题的原因,好让自己下次不在出错。而我也总是反思说看错或是粗心之类的,但是仍然提不起重视,导致的结果便是,下次考试的话,我仍然有可能在同样的问题上摔跟头。

而富兰克林的自查却不是敷衍了事,他每天都会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记录,出错的地方就画个小黑点记录一下,因为他能从自己本子上的黑点上连续清除看到自己在美德修养上取得的进步,从而使之感到欢欣鼓舞。最后,经过十二个礼拜的天天查,他看到的是一本干干净净没有黑点的本子。他最终把这些美德养成了习惯。看到这里,我感到很惭愧。

如果能像富兰克林一样,把美德当成习惯,把反省当作生活中的一部分,那即使我们将来做不到象他一样伟大的人物,但也肯定也能够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创出我们的一片天地。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那还有什么困难我们克服不了,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呢?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篇五

他,是一名美国人;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虽然家境贫寒,却依旧孜孜不倦,学会了拉丁文、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他,就是富兰克林!他于1771年写下了《自传》的第一部,包含了他的智慧以及少年时的勤奋和果断,令人读完后意犹未尽,受益匪浅。

第一部主要写了富兰克林幼时跟父亲、哥哥学匠活和印刷业。后来由于与哥哥产生矛盾而乘船离开的一些事,他当时才17岁,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就有了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勤奋好学的精神。在以后的几年里,他省吃俭用经常把攒下的钱借好书回来读,他为人十分诚恳老实,每天夜里借来的书,第2天早上就必须还掉,为此,他往往点着一根小蜡烛,在自己的屋子里连夜赶着读。长大后终于成为对美国有着非常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是呀,一个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和坚定的目标,就一定会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心中的理想。有一句德国的谚语说得好:“信念是储蓄在自己家里的资本。”有了信念,再去博览群书,就自然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了。正是有了平时多看书多学习作为铺垫,富兰克林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伟大的发明家。

现实生活中,我也有过这样一段小小的经历:一次英语考试我只考了91分,不免有些灰心,但我又重新振作起来,仔细地分析了错的题目:单词辨音和根据中文填空,牢记了要点,熟背了课文,读了易错的单词,做好了充分的复习工作。终于在下一次的考试中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理想的成绩。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成功是勤奋造就的。让我们勤奋学习回报祖国!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篇六

读《富兰克利自传》有感读完《富兰克林自传》,可以深切体会到本杰明·富兰克林写作简明、幽默、清晰的风格。在书中,他把自己的才学归功于阅读,他作为自己父亲十七个孩子中的第十五个,因家庭经济困难只读过两年小学,十二岁的时候就在其哥哥的印刷厂里打杂,一些偶然的机会让他接触到一些诗集,读罢后甚是喜爱,于是自那时侯起他就迷上了阅读,他在自传中提到希望每个人能更多接触到各种书籍,对公民素质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他有多么的热爱和推行阅读,而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为了阅读,他省下微薄的生活费用于购书,以及结交一些书店里的店员,在夜里偷偷借书,清晨归还,他读的书涉及历史,哲学,诗歌等等。阅读给了他丰富的知识与辞藻,他在成名后经常读报,自己还开设了家报社,写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讽刺一些不当的政治行为,同时还着手做一些电学实验,他在历史上诸多领域做过许多贡献,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富兰克林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很多人都叫这个名字。丰富的阅读,造就了非凡的富兰克林。而反观自己,纵然不及富兰克林如此的热爱阅读,但我的确能领悟到书中思想的魅力。上学的时候读一些小说和杂志,用以放松心情,不得不说阅读的确有巨大的魔力,无论一天的课程有多么繁重心情有多么糟糕,只要打开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烦恼马上就烟消云散。

每每在图书馆中行走,空气中弥漫书的气息总能令人安心,所以很多时候我宁愿在图书馆中学习。记得大学图书馆里有个读书漂流俱乐部,本身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旨在不浪费每一本书让更多的人能读到丰富多彩的书籍。俱乐部的特色就是书籍漂流,把自己不需要的书放在图书馆专门设置的藏书处,然后自己就获得一张会员卡,凭卡能在藏书处借阅别人放在那里的书,于是就实现了书籍的流动和共享。我曾经借到其中的一本关于管理的书,打开后才发现这是一个经管学院的同学放在这里的,里面勾画了各种重难点,在一些经典例案旁做了详细解析,特别暖心的是在书的最后几页还附了一张小纸条,上面罗列了许多管理类书籍,并写下“如果对管理感兴趣的话可以尝试阅读以上书目”,书籍在这里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每每看到别人在书中留下的温馨提醒,都似有股暖流淌过心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每一本书都有各自的养分有待读者去吸收,《资本论》解释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圣经》表达出信仰让生活更美好,《我的奋斗》揭示了--坚定毅力和复兴日耳曼民族的强烈愿望。我需要更多的阅读,吸取每本书中的营养,伴我在今后人生中成长。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800字精彩作文【五篇】相关文章: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精品多篇范文。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精品多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